河南高校实验室在服务创新发展、人才培养上大有可为!

时间:2021-09-30浏览:179

省委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整合重组实验室体系,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


《河南日报》推出“河南高校实验室创新调查”系列报道,客观理性反映我省高校实验室建设现状、势头劲头和方向走势,为落实省委工作会议精神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这里捧出越来越多原创成果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万众瞩目下顺利着陆。


“神舟十二号上两套面窗产品都是我们团队研制的,直到着陆这一刻,心里的石头才落地!”9月22日,说起这事,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春太仍难掩激动。


我省高校科技创新成绩单上,又添出彩一笔。


在这个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的时代,作为高校创新的源头和主战场,我省高校实验室如何回应时代召唤,捧出更多一流成果,助力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回望:在我省科技创新成绩单上常添彩


面窗组件是宇航员的“眼睛”和生命保障最关键的部件之一。2005年以来,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后成功研制出出舱宇航服面窗、舱内服面窗,以及太空工作站航天服面窗等关键航天产品,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16年以来,河南农业大学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审和省审的小麦玉米品种有32个,研发的小麦分子聚合育种技术、玉米单倍体高效加倍技术体系等,支撑河南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在国内保持领先水平。


“我们团队研究出的新型新冠病毒结构疫苗高效、安全,易储存、易运输、易量产,交由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就是交给了国家。”9月3日,中国生物与郑州大学签署新药创制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河南省免疫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爱萍深感自豪。


目前,我省依托高校建有国家(含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国字号”创新平台34个、国家大学科技园4个。依托高校建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有137个,占全省总数的57.1%。


“十三五”以来,我省高校主持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占全省主持总数的1/3,获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总数的2/3。高校已成为我省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


前瞻:在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中挑大梁


“玉米收获季节,一个试验点100多亩地、近百万株玉米,他汗流浃背地一株株‘寻宝’,寻找理想的育种材料。”


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汤继华的拼命,成就了他的不凡,也让一届届学生懂得了科研的苦与甜。


我省高校实验室有很多“汤继华”,他们的成就令人自豪。但河南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高校科研经费投入远低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高校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能力不足,高层次科研团队和国家级创新平台呈现凹地现象也是事实。


怎样助推高校实验室产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后劲?


职能部门在谋划。省教育厅拟提请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强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实施“战略支撑计划”“团队引育计划”,积极参与建设国家和省实验室,培养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使我省高校真正成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重要支撑力量。


科研合力在凝聚。“科研力量必须重塑、整合,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河南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磊说,刚刚成立的省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未来定能选育更多突破性良种,让中国农业“芯片”越来越硬核。


科研人员增信心。“我们正在对接国家战略搞新的研究,我还想为中国航天事业作更大贡献。”神舟十二号上的面窗产品已经“翻篇”,刘春太正潜心于下一个目标。


记者手记

做科研难不难?他们笑答:难!


比如选育一个玉米良种,一般得“万里挑一”,特别好的品种,那就得“十万里挑一”。“汤玉米”汤继华说,一年又一年,我们在失望中重燃希望,但从没想过放弃。


那么难值不值?他们笑答:值!


看到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服务社会发展,造福更多百姓,就觉得那些坎坎坷坷都算不了什么,反而越是困难干劲儿越足。


更何况,时代正好。科技创新越来越受重视,机制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创新生态环境日益优化。他们说,高校实验室前景正好,大有可为!





勇攀科创发展更高峰



每一天,都有不少科技成果在高校实验室诞生,标记着科技创新前进的足迹。然而,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力量薄弱,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一道“死亡谷”,导致大量高校专利成果无法走向市场。


如今,河南正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以高校实验室为代表的众多科研机构,该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跨越这道“死亡谷”,攀上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更高峰?有人正走在探索的路上。


成绩:技术合同成交额,不断创新高


最近几天,我省几所高校重点实验室在成果转化上捷报频传。


郑州大学进行了一场签约。该校河南省先进尼龙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研发的“长碳链及耐高温尼龙生产技术”以4000万元进行专利技术转让,产品将助力解决我国在集成电路、轨道交通、光纤通信等领域工程材料的“卡脖子”难题;


河南大学登上了一张榜单。该校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耐低温钛酸锂电池”相关技术入选我省2021年“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类榜单,预计可创造近百亿元的市场规模;


再过几天,河南农业大学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将“牵手”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对方计划投资1000万元,供实验室研发抗性强、寿命长的玉米新品种,为种业公司和广大农户排忧解难。


评判成果转化成绩如何,技术合同成交额是一项重要指标。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近年来我省技术交易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十三五”期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达7倍以上。今年上半年,我省签订技术合同5489项,成交额236.64亿元,同比增长313.48%,其中不少都来自高校科研机构。


破题:提高成果转化率,中试是关键


我省高校实验室在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一些喜人成绩,但仍有更多科研成果难以向市场转化。难在哪?


“有提供方,有需求方,缺的是把高校和企业有效衔接的桥梁。”河南大学教授、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经纬说。


长年从事应用基础研究,身在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一线的他,十分清楚这背后的酸甜苦辣。如何提高成果转化率,他所在的研究中心摸索出了自己的路子。


“中试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必备阶段,很多高校缺少这样的平台,成果就难以转化。”张经纬说,纳米中心成果转化率高得益于专门搭建的中试基地,各类技术和产品可反复进行投产前的试验。除了能解决技术问题,减轻企业负担,也是在进行市场探索——产品如何定价,市场容量多大,一“试”便知。


有些技术和产品中试过程很漫长,有的甚至要历经数年,而且还很“烧钱”。张经纬看过太多这样的例子:高校科研成果突出,但经费紧张;企业注重效益,也不愿承担中试风险,不敢贸然投资。


纳米中心就曾面临这种情况。团队拿到一笔1000多万元的成果转化资金,原本可以按政策奖励给科研人员,但为了后续的科研攻关,在团队带头人张治军教授的带动下,大家纷纷放弃奖励,把这笔钱大部分又投入后续项目的中试研发环节。


“这也是科研精神的一种体现吧!”张经纬笑道。他有个愿望,也代表了广大高校科研人员的心声:“希望政府未来不断完善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比如增加中试基地等创新载体的建设,并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对高校和企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的渠道等。”


9月2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新闻发布会,提出我省将促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建立一批开放型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张经纬的愿望正在成为现实。


记者手记

  

纵观全国,为了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各省市纷纷出招:


陕西培育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技术经理人,帮助手握成果的科研人员和急需技术的企业建立有效对接;重庆建起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集“技术经理人”“风投机构”“孵化器”等多重角色于一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上海则直接在20多家高校内建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一门式”服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取更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未来的河南将更快筑起创新高峰。

  




这里呼唤人才更造就人才



一流的高校实验室,不仅要有高精尖仪器设备,更要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一流科研人才。


一方面引进领军人才,把人才优势转化为澎湃的发展优势,一方面培养后备力量,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夯实人才根基。呼唤人才更造就人才,创新接力让我省高校实验室迸发出奔腾不息的创新活力。


这里是集聚人才的高地


9月7日,郑州大学官微发布“招贤令”,给予专职科研人员优厚待遇。


“从2017年开始,我们连续举办了4届面向全球的‘逆境生物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通过这个平台发现人才、吸引人才,为实验室引进了十几名优秀青年。”河南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磊说,参加这个论坛的青年学者大都具有海内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海外科研工作经历,并在所从事研究的学科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或具有良好发展潜力。


既瞄准前沿领域,引进领军人才,又看准绩优股、挖掘潜力股,千方百计把有真本领、能扛大梁的青年人才引进来,我省高校实验室已成为集聚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创新动力之源持续扩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让我们备受鼓舞。”王磊说。


这里是培养人才的热土


9月26日,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学生闫菲菲开启了新一天的实验。


“这些是聚丙烯,那些是聚乙烯,看起来相似,但熔点完全不同。用这台设备就能观察不同塑料经过加热熔变拉伸后,内部结构会产生什么变化。”她熟练地将几片切好的白色塑料片放入设备。


这台看似平平无奇的“高分子熔体拉伸流变仪”,其实历经几代学生的手,是闫菲菲的师兄们在老师指导下一点点设计、制作出来的。师兄们还在研制设备的基础上进行科研创新,取得了“液氮淬冷装置”等专利成果。


闫菲菲说,从去年入学开始,学校就专门开设了文献课,指导学生如何高效查阅专业相关文献,打牢理论知识基础。研究中心也经常请来专业领域内的“大牛”,为同学们讲解最前沿的研究方向。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科研平台,高校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上更具先天优势,也更知道如何精准发力。如今,高校实验室已成为我省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地。


记者手记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实验成果都需要多年沉淀,特别是“从0到1”的创新,更是需要科研人员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


和引才育才同样重要的,是爱才惜才。在营造良好学术生态、创新生态,让创新人才各尽其能、各展所长的同时,从国家、省里到学校,对人才的关爱也在日益强化,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于这个伟大时代。

  




图片

统筹 | 朱荣玉

审核 | 杨晓谜

责编 | 黄发强、贾元格


来源 | 《河南日报》(记者 史晓琪 师喆 实习生 刘林曦)。(声明:“河南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