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装备智能制造

时间:2020-11-13浏览:634

一、目标与定位

1.学科群发展概况

电气装备智能制造学科群由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三个相互关联、紧密融合的学科组成,三个学科均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其中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学科于2009年列入省博士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学科整体水平均处于C档(50-60%位次)。学科群所对应的本科专业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自动化专业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

2.学科群总体定位

学科群立足河南、面向全国,聚焦电气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成套设备、大型机电装备、新能源汽车、纳米电子材料等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电气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人才和科技的迫切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电气装备制造领域高端人才为己任、以解决行业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为驱动、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突破,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升级和区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中部地区崛起。

3.学科群建设参照系及中长期发展目标

依托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建设项目,学科群以西安理工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中C+档,40-50%位次)作为参照系通过为期四年的建设,汇聚领域内拔尖创新人才,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解决一批行业关键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产出一批标致性成果,力争在新一轮全国学科评估中迈进C+,实现学科整体水平的稳健提升,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电气装备智能制造学科群。经过8-10年的长期努力,学科群将对标国家一流学科群整体建设水平,迈入B,打造成省内一流、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群。形成研究领域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高、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紧密的一流电气装备智能制造学科群,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可持续支撑。

二、适应行业产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情况

面向行业产业和河南省经济社会重大需求,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转化应用一批具有独创性和高技术含量的重大科技成果(限1页)

学科群围绕河南省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的重大需求,构建形成了涵盖新能源发电与并网控制、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机电动力系统设计、新型电工材料与纳米电子技术等研究方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规模化学科集群。近五年,共承担国家级项目51项,到账科研经费1.4亿元,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26项。

学科群主动对接我省电气装备智能制造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对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从基础材料研发、关键设备控制、装备集成制造等关键环节入手,着力突破高可靠性新能源并网控制大型机电装备多物理场协同控制智能制造多源信息融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新型智能传感器开发等领域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针对新能源发电消纳难、故障容错能力差、储能能量密度低等核心问题和技术瓶颈,开展新能源发电与并网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升新能源电力装备的可靠性和应用极限,为以许继、平高、森源、宇通、海马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提供智力支撑。

针对大型机电装备产业存在的机械、电气、电磁多场协同控制难题,开展永磁电机极限高过载、温敏特性、电机故障特征量提取等关键技术研究,攻克永磁电机高温失磁风险;研发全信息转子系统耦合故障诊断方法,解决机电系统动力学参数匹配问题,助推我省电力、盾构、煤矿等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针对智能制造产业中存在的生产成本、效率与定制化矛盾,开发物联网环境下智能生产管理优化与制造执行系统,解决复杂产品网络化制造知识融合问题;研发纺织生产信息化/智能化系统,构建产业链数据综合智能分析应用平台,促进以纺织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产业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

针对硅半导体制造工艺面临纳米级物理极限,且不能有效处理组合优化、数据指数爆炸等关键问题,建立基于布尔逻辑运算元的复杂生化电网络系统模型,揭示生化电网络的信息传输规律,研发生化电网络系统的建模、分析与控制技术,实现功能纳米器件的可控修饰、生长和表征,为我省电工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源头创新支撑。

针对泛在电力物联网核心设备—传感器功能性差、智能化程度低、成本高等技术瓶颈和关键问题,开发新型触觉传感材料,研制基于印刷电子技术的柔性阵列式压力传感器,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触觉感知算法,实现柔性智能传感器+蓝牙的无线智能感知,为泛在电力物联网全面感知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