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6-06-28浏览:331

 

学科是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主要体现,是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团队建设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战略的重要举措,所以说学科建设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处于龙头地位。我国大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深刻把握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律,按照“全面提升,重点突破,强化优势,突出特色”的思路,实现学科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增强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一、科学定位学科建设的导向

(一)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体系。

高校的学科优势决定了高校在国家发展战略体系中的重要牵引作用。高校具有丰富的创新智力源,青年人富有创新意识,学科配套齐全,学术思想活跃,学术研究与教学的结合等都有利于滋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创新灵感。近年来高校承担了国家大部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863”、“973”项目,其中,高校获得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25%;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占50%以上,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占65%以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占45%以上。不仅解决了国家重大科技问题,促进了科教结合,提升了高校发展水平,而且推动了学科建设的发展。可以说高校学科建设唯有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才能结合自身优势,集中国家人力物力财力,优化资源配置,更有利于学科结构和布局的优化与调整,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能够支撑各个行业和区域发展的学科体系,进而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新型学科的产生。所以说高校的学科建设必须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使之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型国家战略提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所学校学科要随时代的发展及时进行一定的调整,调整一方面是整个学术前沿的拓展,另一方面是适应社会的重大需求。”(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的思考,杨玉良,科学时报,200998日)学科的发展是一所高校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但任何一所知名大学不是所有的学科都是一流的,要建设一些一流的学科除了结合国家战略体系以外,还要结合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突出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国家、区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一般来讲一所大学处于一定的地理、资源、经济和文化环境之中,只有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建立的特色学科才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高校结合区域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学科建设,一是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要;二是大学学科建设通过关注区域经济社会中的问题展开科学研究,能为当地提供智力、技术和决策服务,能更好地实现高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三是有利于学科的持续发展,提高学科竞争力进而扩大高校的影响力。所以说“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如果不能与社会经济需求有机联系,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以学科为中心论大学公共性的重建,钟伟军,教育发展研究,20091))学科建设只有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互结合才能获得学科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否则就会被经济社会发展边缘化。

(三)结合学科自身发展的实际

回顾学科发展的历史,19世纪以来社会科学才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大学获得制度化。众所周知,学科与科学、学系(专业)或者学派是不同的。学科是一种范式,是具有独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自身逻辑的稳定的知识体系,所以学科是有自身的规律的。只有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科自身发展的实际,才能积累学科优势,管理、传承和创造学科知识,构建自己完整的学科框架,实现学科完整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的要求。今天在大学里,每个学科完全归属学院,学院成为学科的牢笼,每个学院都在进行学科的自我建设,基本成为学者个人的学科建设或者学院的学科建设。这种建设只能限制学科的发展空间,僵化学科思维,导致学科研究成果单一。因此不能固定地看待一个学科,一个院系就代表一个学科。现代大学的学科建设要结合学科自身发展规律,使得学科建设成为学科本身建设,成为大学的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既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前沿性和发展趋势,更要注重学校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容、方法上的相互支撑、渗透,形成学校内部整体学科建设的优势,发挥学科群的系统功能。”(教育发展研究,2002,谭荣波,“源与流”学科、专业及其关系的辨析)

二、深刻理解学科建设内涵

社会在不断进步,人类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大学也在不断发展,所以学科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结构也会不断调整。要进行学科建设,必须深刻理解学科建设的内涵,追求优势和特色,否则学科建设就会走向平庸。

(一)把握内涵,提高质量。学科建设既有着深刻的内涵,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紧密联系着学校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环境。学科建设是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一切必要的、可行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罗云. 论我国重点大学的学科建设[M ].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就是要通过提高学术水平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以达到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包括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目的。学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条件良好的实验基地、重大科研成果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在把握这一内涵的前提下,高校学科建设要以质量求生存,建立“顶天立地”的学科群,提高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凝练学科方向,汇集学科人才,构筑学科基地,培育学科团队,促进科学研究,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学位点建设),推动学术交流,改善基础条件,进而推动学科建设的质量。

(二)尊重历史,发挥优势。历史的成果总是经过历史冲刷而逐步积淀下来的,要以科学、审慎和细致的态度对待它们。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发展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局面,不能脱离现实,好高骛远,要在继承传统,发挥比较优势。因为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会稳步前进,才能形成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已有的学科基础如学校的师资、设备既是一所学校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果,也是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首先要会继承本校的传统学科的优势。高等学校在特色学科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的传统学科,以传统学科优势为基础开展学科建设。所谓自己的优势学科指的是目前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建设水平等方面比校内其它学科有着自身的优势的学科。其突出表现在学科的某一研究方向或者某几个研究方向上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这些优势在本校传统上就是很有潜力的学科也是很容易突破的学科。所以需要重点培育一批特色优势的基础学科方向,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也可以有力支撑其他学科的发展。也可以在学科建设某些点形成突破,形成学科建设的亮点,才能够在某一领域内与国家高等学校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处于领先地位。优势学科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开展创新的研究,拥有创新的理论、技术、成果就可以成为特色学科或成为聚优势与特色为一体的领先学科,从而占领学科高地。

(二)知己知彼,突出特色。我国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 但离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还有较大差距, 存在差距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数高校学科建设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特色。其实,世界很多大学将特色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和战略,特色学科成为大学提高竞争力和保持生命力的基础。“采取特色战略, 培育和发展特色学科, 是我们在短时间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选择。”(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路,李枭鹰,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年第2p47)所以高校学科建设要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局面,这样才能并提升和确立了整个学校的知名度、地位和影响。具体来讲,就是要知己知彼,知己就是要了解本校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实力、潜力、优势及与其它高校学科建设的差距;知彼就是要了解国内外、省内外,同类或不同类,同层次或不同层次院校同类学科的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在此基础上重点选择一些有特色、与地方或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的学科,重点投入、重点建设,促进学科发展,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科梯队,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人才,进而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逐步建成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的学科,为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学科建设内容

(一)全面把握学科建设的载体

学术科研基地和学术科研项目是学科建设的载体。科研基地(研究型实验室) 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能否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流的研究手段。基地建设主要包括高水平的实验室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建设、“国家文科基地、”、大学科技园等产业化基地等等。一流的基地是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条件,能够为优势、特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最前端的科研成果, 培养高水平的人才, 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前沿的科研成果等都要有以上基地的支撑。此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前沿的科研成果等都要有基地作为载体,为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提供支撑。因此, 这就要求大学学科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基地建设。另外,项目建设也是学科建设的另一载体。“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大项目的研究,才能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和锻炼高水平的学科梯队,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因此,项目建设是学科建设的载体,是学科建设十分重要的环节。”(论高校学科建设,刘 君,高等教育研究20005))因此,必须组织有学术思想的教师积极申报项目,通过项目组建团队,交流思想,启迪智慧,促生新的学科生长点,这样既锻炼了团队协同研究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和带动学术新秀。

(二)学科建设的原则

在学科建设规划制定、学科布局、结构调整、资源分配等方面,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原则。高校要正确处理好“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的关系,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在确保优势特色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兼顾一般学科,要促进学科整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着力建设好重点学科,创办各级各类重点学科,着力强化优势基础学科,突出特色,培育和扶持新的学科增长点; “重点建设”,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科研项目较多、层次较高、科研成果较多的学科作为重点来发展。该层次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凝练学科方向、培养和遴选学科带头人、逐步构建合理的学科梯队、争取高层次的科研课题、活跃学术氛围。学校要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倾斜,促进重点学科快速发展和壮大。同时,也要兼顾一般学科,适度提升、扶持和培育基础学科和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促使其早日成熟、完善起来,成为高校优势和特色学科的基础,对学校其他学科起到支撑作用,特别是新兴学科、薄弱学科的发展,另外也要把学科建设中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既有良好的即时发展势头,基础供应又拥有持续的发展后劲,确保每一个学科都有发展,形成重点带其他、重点促整体,理论引领实践,促进学科建设协调发展。

二是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原则。合理的学科结构是高校发展和进步的保障,高校学科建设除了对传统学科和特色学科进行建设外,要有新观念,不断寻找新的学科方向生长点,才能持续发展。坚决要求改变扶强不扶弱的观念,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发展新兴学科;在真正高水平的大学里,学科建设一定是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变化的。因此有关学科的重组和调整是必要的。无论是新兴学科方向的产生还是新兴行业的产生都要求建立新的研究机构和组织机构,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汇聚和发展。通过整合学术发展,凝炼学科方向,使之相对稳定和集中,学科结构更加合理、优化,特色更加鲜明。这种结构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结构合理。二是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结构合理。要大力发展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正确处理文科与理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构建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体系。

三是分类指导,分层建设原则。为加强学科建设,就是要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坚持学科分层建设和分类指导的原则。分类指导就是要加强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正确处理好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的关系、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处理好基地、系、所和中心等单位的关系,抓好优势学科群,落实各个学科群的保障措施,突出重点,发展特色。要考虑各学科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比较优势,充分考虑各学科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同时对学科发展的目标定位进行科学分类,并提出发展思路和发展措施,使各学科在不同的发展平台上快速发展、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分层建设,就是要建立健全建设和管理体系,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建设内容和建设进度,分层管理,整体推进,形成分级、分层的建设模式。分层次首先就要分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通过分层次建设,形成相互支撑滚动发展的国家级、省级和校三级重点学科体系。高校要根据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学校学科发展的实际,建设好一批重点学科,三个层次的重点学科建设,要考虑重点扶持和建设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以带动学科均衡发展。其次就是要结合学科建设的具体情况,分别确定学科建设的分类体系与优先次序,要分清轻重缓急,确定哪些需要加紧建设,实施重点突破,哪些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扶持,循序渐进地做好基础建设。

(三)学科建设的目标

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使命。而大学学科建设的内容及目标是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任务确定的,就是要在“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打造学科平台,提高学科水平”基本目标下,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扶持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加快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通过学科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融渗透,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增强学科综合性,建立学科群。具体内容而言,应包括:学科方向的确立、学术队伍建设、研究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学术环境建设、研究生教育。通过学科建设,整合学科资源,形成在国内外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生产出对社会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和理论成果,开发出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技术和服务。

四、积极为学科建设提供保障

(一)体制机制保障

在整个学科建设过程中,碰到的困难主要是原有组织制度和机制形式的约束,影响了学科建设的发展。“高校学科建设实践中系列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制度缺陷,反映着高校学科制度建设的滞后”。(徐警武,论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制度创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2006年第7期)所以说,学科制度建设和学科制度创新是我国整体制度创新的重要一环,也许是我国制度创新的一个重突破口和实践场地。首先要创新开放灵活的学科设置制度,学科设置制度创新应坚持开放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扶植新兴弱小学科的发展,打造大学自身主流学科。其次,要创新科学的学科评价制度,改革现行的学术评价机制,确立新的学术评价标准,充分尊重科学规律,提高科技竞争力,是当前大学学科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主要任务。主要通过学科培养制度的创新,塑造塑造学术大师,要维护学科体制的相对独立性。科学以探索真理为学术的唯一方向,不受非学术因素的奴役。其体系包括学科研究精英人才的培养、教师技术职称的评审、学科带头人的遴选等。最后,要建立“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学科建设模式,理顺学校、学院和学科组在学科建设中的责、权、利关系,建立“责任明确、责权统一” 运行机制。在学科团队内部形成 “方向明确、分工合作、任务共担、经费共用、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选拔合适的学科带头人,建立合理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学科建设质量为核心,以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为抓手,提高在研究方向、资源配置、成果产出等科研活动全过程的集成能力。

(二)人才队伍保障

正如清华大学老校长 梅贻琦先生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人才队伍建设是特色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学科建设中,首先要有能起领军作用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发展的核心,是大学学科建设的旗手和学科知识前沿疆域的开拓者。要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整合人才资源,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团队,合理规划和配置人力资源,建立学术梯队,确立培养对象。其次,要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要建设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学术梯队是学科建设的关键。要实行教师岗位设置与学科建设相符的人力资源配置办法,进一步调整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在用好现有人才的前提下,分层次有重点的加大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力度,引进具有发展潜力的学术骨干,形成学术带头人带领下,人员学历、知识背景、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的若干名老师组成的战略集体,共同思考学科发展策略,最终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最后,要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紧缺人才、稳定高层次人才、培养青年人才”的原则,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认真落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中,重点解决人才机制问题;加强师德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岗位聘任制,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和规范各级各类人员的结构比例及工作职责;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建立分层分类考核评价机制,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为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条件环境保障

没有好的学科环境,学科建设不可能取得实质性地突破。学校要营造有利于学科建设的环境和条件。一是要形成尊重人才、学术自由的良好环境。尊重人才就是要尊重知识,要尊重和依靠学术带头人以及学术团队,虚心听取专家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他们要扬长补短,扬长避短,有时候还要扬长“护短”。宽松的学术环境是人才成长的沃土学术氛围,好的学术氛围要求我们坚持崇尚科学,坚持学术自由,没有好的学术环境,学科建设不可能取得实质性地突破。学术上要创新,必须给予创新者以充分的学术自由,让学者们在自由探索和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形成新的理论,从而推进学科建设,最终多出成果,出大成果。二是经费投入保障。经费投入是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基本条件,学校要积极努力,多方筹措学科建设资金,确保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以学校自筹为主,争取并利用好国家资金,发挥学校优势,以贡献求支持,开展横向合作,拓展课题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增强造血功能,完善资金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设施设备保障。要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积极改善科学研究基础条件,加快大学电子图书馆、科学研究资源数据库、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及校园网络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科建设的人文环境与学术氛围,形成吸引和凝聚优秀研究队伍的校园文化,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体系。

                          -----转载自“ 岁月静好识书漫思的博客

返回原图
/